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收录于话题#改革密码2个
◎ 核芯报道工作室 申文聪
编者按:
一家在改革中整合而成、揭牌不到两年的新公司,营收规模跃居中国铀业榜首。追溯其历史,也绝非“含着金汤匙出生”,整合前不仅谈不上家底殷实,简直是千疮百孔。而现在,它成了大家争相加入的“香饽饽”,有的人宁愿舍弃原来单位的事业编制也要加入。
究竟是什么样的改革魔法成就了这一奇迹?
虽然“出道”不到两年,中核地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个“新秀”在铀业系统真的是“火”了:改革前的2018年主营收入1.5亿元、利润总额680万元基础上,改革后的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利润总额3200万元,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利润总额5000万元,创下连续两年收入、利润双翻番的骄人业绩,并两度荣获中国铀业有限公司“业绩突出贡献一等奖”。单论营收规模,中核地矿科技目前已跃居中国铀业榜首。
不只圈内,这个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还“火”到了圈外:旗下的中核华创稀有材料有限公司以黑马之姿闯入稀土行业,凭借独此一家的独居石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成为与六大稀土集团广泛合作、比肩发展的知名企业;所属的中核大地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短短68天为北京昌平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裸露岩壁穿上“绿衣”,一战成名,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自此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次次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初步形成,在中核地矿科技董事长姜德英看来,这都得益于中核地矿科技持续推进的调整改革,“我们通过思路调整、资源整合、创新管理、强化选人用人等,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激发了员工的奋斗热情,构建了‘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由此,中核地矿科技奏响了“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改革三部曲。
01
— “站”起来:统一管理,聚沙成塔 —
看到今日中核地矿科技强劲的发展劲头,谁能想到当初它竟是由五家“老破小”凑到一起搭起的“草台班子”。
中核地矿科技是由中国铀业系统内原来的中核地勘公司、中核华创、中核大地、华业公司、招待所这5家单位整合而成,翻看整合前它们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烂摊子”一堆。
以投资管理为主的中核地勘公司成立于2010年,8年后完成历史使命的它,很快人去楼空,成了一个空壳,这个甚至没有过一个正式职工、从未独立运行的企业,在参与整合前对外竟然还有2000多万元的负债未清。
设立于1993年的华业公司在人员方面比中核地勘公司好些,到整合前还有3个人在勉力支撑,但是市场局限业务收缩利润微薄,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靠投资其它公司的利润分红。
以“配套服务”角色诞生的招待所,连负责人算上,再加上服务员一共才9个人,却要养着23个离退休人员,负担非常重,一年靠出租房屋获得的微薄收入,勉强够维持这些人的温饱。
与上述三家单位相比,中核大地的情况算是最好的,但是十来年经营下来,从领导到下边的职工也是“走马灯”似的不知道借调了多少批,人心从来就没稳定过,十几个人从年初干到年末,赚到的利润也只有400万元左右。
五家单位里,最有前途的是依托湖南独居石综合利用项目成立的中核华创,然而整合时它成立还不到一年,工作没有真正开展,提起来连中国铀业系统内的人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管理混乱、资源分散、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当调研完后,和这些公司“颇有些渊源”的姜德英非常痛心和惋惜。
“原来我曾在中国铀业担任市场部经理,在我任职的时候,出台方案、跑资质、找市场等,一手促成了大地和华创两家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其他几家我也是非常熟悉。当初成立时,他们都有好的资质和发展前景,像华业公司是北京仅有的18家工程检测资质机构之一,这个资质现在已经停发了,大地公司具有地质灾害、矿山退役的资质,按说完全有能力在市场上大展身手。”姜德英告诉记者。
为结束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打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铀业党委组建中核地矿科技新一届领导班子,带着大家率先从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和高效的管理模式入手,誓把这些公司重新“扶”起来。
“我们提出要实现管理上的‘四统一’,即财务统一控制、资产统一监管、人力资源统一调配、制度规范统一标准。”姜德英说道。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严格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权责,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强化权力责任对等,保障有效履职,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
精简管理层级,建立扁平化的公司组织架构;坚持对标管理、创新管理和精益化管理,持续优化管理程序和流程,构建规范、系统、高效的管控体系。整合后公司设立三个事业部作为非法人市场开发机构;设置8个职能部门,压缩职能部门,本部职能部门“一岗多责”,兼任下属单位的职能职责。
……
“在‘四统一’的管理模式下,我们把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资产、安全管理、纪检监察、风险防控等职能管理的职责都放在了中核地矿科技总部,二级单位聚焦各类资源于业务经营和市场开拓上,集中精力去闯市场、拿业务、干项目。”姜德英说道。
业务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曾经的一盘散沙凝聚成坚实的战斗堡垒。
02
— “强”起来:股东“大换血”,
把“无力的指头”攥成“有力的拳头” —
2019年9月9日,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小区一栋三层小楼外,热闹非凡,中核地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但其实,对中核地矿科技而言,改革并不是从这一刻才拉开序幕,比如其股权变更的谋划就始于更早一些。
“中核地矿科技是以中核地勘公司为母体更名注册的,但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这么简单。此前,地勘公司是中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更名前,我们将它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持股60%、中核铀业持股40%。”姜德英表示。
新的股权结构体现了中核地矿科技打造优势产业、完善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中国铀业积极贯彻落实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部署,制定了《中国铀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三大产业、六大平台”的产业布局,其中,要将中核地矿科技打造成“两大产业(综合矿业和矿山退役与生态环境治理)、三大平台(资本运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海外产业开发平台)实施主体”,实现中国铀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目标。
中核地矿科技这一战略定位折射到改革上,便是根据所属单位主要经营范围,进行股权投资和股份化改造:
北京昌平南口采石场生态修复治理后全景
中核大地作为矿山退役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实施主体,围绕综合找矿、矿权经营、矿山退役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勘察等业务,正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收购一家国有设计院;
中核华创作为综合矿业的实施主体,以伴生放射性资源综合利用(独居石、钽铌、铀钼等)、新兴战略性矿产(金、锂钴、石墨等)、非金属(建材砂石骨料等)等领域为主攻方向,正在大力推进股权投资,江西、湖南、内蒙古、新疆等地多个新项目公司不断设立;
……
“但是我们的股份化改造仅仅刚起了个步子,我们旗下的子公司、孙公司全都是股份制公司,涉及的股东特别多,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这些股东里面有想退出的,也有不愿退出的,有想增持股份的,还有想减持的,外边还有想入股的,利益错综复杂,每一步推动都不会容易,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为了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股东‘换血’势在必行。” 姜德英表示。
“只有引进拥有核心技术、市场经营比较活跃、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新的战略投资者,增强公司和股东的协同效应,才能将‘无力的指头’真正攥成‘有力的拳头’,从而打造公司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姜德英解释道。
03
— “富”起来:“阳光赛道”选出人才,
点石成金 —
从起家时仅几十个“散兵游勇”,到现在拥有300多名“精兵强将”,从昔日人心浮动,到如今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被彻底激发,谈及“选人用人”,中核地矿科技可以说是颇有一套。
“我们打破了过去的条条框框,破除事业身份、职务级别、技术职称等限制,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导向,面向集团内外,广泛招聘所需各类人才,并根据其特点和特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工作,一支充满朝气、积极进取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同时,按照优绩优酬、价值创造、向核心骨干倾斜的原则,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薪酬体系和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岗位业绩,实施精准激励,树立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姜德英告诉记者。
通过“阳光赛道”式的选人用人机制,中核地矿科技引来了人才、留住了人才,这些人才也正在发挥出他们“点石成金”的本领。
“像我们中核大地的常务副总经理潘胜军,带着仅26个人的项目部,管理着1500多人的施工队伍、1000多台施工车辆,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高原严寒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高质量完成了青海木里矿区生态整治项目,为公司带来4亿元的项目营收。而且这个项目的管理能力、工程施工质量获得地方政府和业主单位极高的评价。在负责这个项目的同时,潘经理还同时管理着另外两个项目,工作能力可见一斑。”
“还有中核南方公司董事长王谋,正在争取江西省独居石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仅半年时间就拿到了江西省发改委的批文,项目建成后,一年可为公司带来十几个亿的收入。我们这些开拓市场的干将们可以说一个人就能带来一块市场。”谈到公司的员工,每一个都让姜德英引以为豪。
极具领导才能、出色的市场开拓能力、技术过硬的专业能力,稳定、踏实、奋进、向上……这些“精兵强将”正是中核地矿科技立下“‘十四五’时期经济规模明显增大,营业收入达60亿元,力争2030年实现百亿营收目标”的勇气和信心来源。
“我们一开始在系统内招人的时候,几乎没人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听到我们公司的名称大家都是‘一脸懵’,系统外的更别提了,可是还不到两年,中核地矿科技就成了大家争相加入的‘香饽饽’,有的人宁愿舍弃原来单位的事业编制也要加入我们公司,因为我们做到了让大家相信,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核地矿科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策划 | 杨金凤
原标题:《让人宁愿舍弃事业编也要加入,这家单位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