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东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网站!
 
华东政法大学主网站
 
发布时间: 2012-11-26      浏览次数:

 

直到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2006年夏天收到红色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录取学校一栏里“华东政法学院”几个字让当时的我兴奋了很久,因为在那一刻对我来说十二年的求学生涯总算有所收获,自己的求学夙愿终于得偿所愿。

考入华政、成为一名律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年幼时的我也许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较深,总觉得律师宣读法条维护法律公正的形象英姿飒爽,令人敬仰,这单纯的印象使我一直希望着有朝一日可以以法律武器捍卫公平,立志成为一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人。因此,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就把华政作为了第一志愿,当然国际经济法是我的第一选择。虽然最后考入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但进入华政求学对我的人生道路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在华政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指引下,我学会了理性的思维,养成了认真仔细的态度和不卑不亢的作风,这些对于我日后的工作具有导航指路作用。

第一次踏入华政,目睹她的庐山真面目,是在2006年的盛夏。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与好友乘坐三小时的公交车横跨上海来到位于松江西北部的大学城,穿越宿舍区进入校园,最先看到的便是集英楼,学校非法律学院的办公楼,当时的我们还对“非法学院”这样的字眼表示不解与好笑,时过境迁这样的字眼想来也只有华政的学子才能欣然领悟吧。当时,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学校兜兜转转逛了一圈,古典的明珠楼、恢弘的明法楼、正气的明镜楼、神圣的崇法楼、森严的尚杰楼,让刚走出高中校门的我们着实震惊了。宏伟大气的建筑,绿树成荫的校园,阳光明媚,微风拂过,正是想象中梦寐以求的大学,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我们充满了向往。

新生报到时,忙碌的迎新队伍、热情的学长学姐让我对这个学校充满了好感,带着满满的行李入住崭新的五期公寓,从此开始了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活。华政2006级虽然是第四届来到松江校区的学子,但却是五期公寓的“拓荒者”,处于大学城最西边的我们与传说中热闹喧嚣、人声鼎沸的大学城生活其实可以说是隔绝的,日常的吃住都是在学校,偶尔想要改善伙食或者购买日常用品,逛逛街添置衣物都需要跨越思飞桥穿过四期公寓到文汇路,然后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到很晚才会战果颇丰心满意足地回到宿舍。

相对偏僻的学校环境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学习环境,记得母校一直有“松江大学城最适合学习”的美誉,晨起朝阳微露透过明法楼东边的树木映射在喷泉池边,池边两行银杏树下诸多勤奋的华政学子进行晨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认真的神情,专注的眼神写意得像一幅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怎能不受感染。

苦熬过高考的学生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大学的学习是属于自己的学习。学习,依然是大学的主题,但它已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生活的痛苦。大学所学的应该是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技能,我们真正感兴趣想了解的东西,但是一定要去真正感受这门课、这个老师,别人说的永远是别人的体会,而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大学除了固定的课程安排外还有很多选修课,大二后这两类课程更是几乎对半开,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了解。我大一、大二的生活忙碌充实,因为我把能选修的课程都选上了,安排的满满的,为早日修完学分以便在大三有时间作实习等安排。每天辗转于各个教室,聆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讲授课程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感觉仿佛穿越了不同的时空,感受到别样的世界。在学校住宿的好处是让我一天内只穿梭于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范围内,少去了奔波的劳累,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感受大学生活。我记得那时候还爱往明珠楼的图书馆钻,去外借室借阅各类书刊读物,去阅览室自习,或者去计算机房上网冲浪,音像室观看影片释放心情。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华政学子对明珠楼都饱含深情,不愧为标志性建筑。

当年求学时,校园环境堪比疗养院,绿草依依,杨柳飘飘,湖光月影,这般的好风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条件。不过,只要是去过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阅览室自习的人,一定会感慨“华政人是爱读书的”,埋头苦读潜心钻研的人比比皆是。当然在考试期间这些教室的位置更是“一位难求”。就我个人而言,没有经历过疯狂自习、没有经历过起早抢占座位的学子在华政求学是必然留有遗憾的。

大学主修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因此我相对比较偏爱专业课中的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政学、行政法等。还记得行政学、市政学的吴新叶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从政为官者该如何自我定位,为民办实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刘厚金老师向我们分析当下的就业形势,告诫我们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政治学的张明军老师也是我们亲爱的院长,教授政治学理论的同时也总爱为我们解读政治史,听他的授课仿佛是走进中国的近代史,他渊博的知识使我获益颇丰。选修课中自己感觉比较钟情的是影视鉴赏、人际关系学、心理学、法医等课程。文科的学习其实只要肯下苦工,注重积累,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的。在校期间我的成绩尚可,每年获得奖学金。大学学习的不仅是老师们教授的书面知识,更是书本背后的为人处事之道,华政教师严谨的教学作风和深厚的学术素养都值得我学习。同学中也有许多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榜样型人物,他们的带动与激励使我也加快脚步在求学道路上努力,他们现在很多也都非常优秀,或留校或出国深造,也有在企业打拼得风生水起事业小成。

关于华政印象比较深刻的大事应该要数2007年学校更名吧。那年我正大二,富田体育馆举办的隆重的更名仪式至今记忆犹新,重要领导、海内外校友欢聚一堂,共襄盛事。华政从“学院”正式更名为“大学”,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广大的学生,无不为此而感到由衷高兴,学校论坛由此产生热议。更名不仅仅是石刻文字的变更,也不是证书上名字的替换,更意味着华政已经不再是单科院校,而是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更名为大学,是里程碑式的成果,从此教职员工当须更加勤勉敬业,学生也务必要更加努力进取。当然,当时的我们更多的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荣誉感与骄傲感。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对我个人影响较大的还是学生会工作。大一懵懂的我,在学习之外拥有很多闲暇时光,在一年一度招新宣传会上被学生会工作深深吸引,尤其是当时学院体育部部长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我坚定地应聘了体育部。也有幸获得赏识成为其中的一员,开始了自己的学生会生涯。在体育部我从普通的部员做起到最后成长为副部长,一步一个脚印,点点滴滴的汗水见证了我从一个内向少女走向成熟稳重大方得体且有组织能力的骨干。每年的“天下为公”杯八校男篮邀请赛是辐射整个大学城的比赛,准备过程辛苦而复杂,需要牺牲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忙碌、委屈、汗水、欢笑伴随我一路成长。这些经历和锻炼使我有所收获,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性格,看淡得失的淡定心态,以及做事稳重思考周到的习惯,无论是对我个人的处事成长还是对工作本身都是有极大益处的。而且学生会更大的收获是让我走出寝室、走出教室融入校园,结交到更多的好友,感受到大学生活的更多美好。

当年的同学们也都钟情于参加各类学生会、社团活动,因为这些都是大学的精彩之处,新生招聘会、社会招新园游会都很吸引人,丰富的社团活动也让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认识彼此,我们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代,更多的是追求书本知识以外的东西,了解更多的思想,渴望沟通交流,触碰产生思想的火花,结识更多的朋友。班集体也会组织各类班会活动、旅游,这些都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形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可以说,没有在华政的四年就没有之后独立又有想法的我,我不会拥有较好的逻辑思维,也没那么懂得法律究竟意味着什么。华政的求学引领我走向公务员这条道路,当初选择的原因也许出于偶然,但是一切偶然也有其必然性吧。华政的学习让我对于政治、政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好奇,想要之后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了解,并有所作为。“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明白,遇到挫折不气馁,困惑中不彷徨而勇于前进,获得成就时不得意忘形,不卑不亢使我更有自信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校期间我根据学校的计划安排,先后在镇团委、律师事务所、法院进行过实习,可以说我的实习也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基本都与学校、专业相关,这也为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业后我选择报考上海公务员,并如愿以偿。公务员这条道路是大多数华政学子的选择,当时的我一是受大环境影响,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四年所学的都与政治、行政有关,公务员正是可以让我大展抱负、学有所用的地方,所以抱着尝试的态度报考了。一毕业进入基层机关工作,对于初踏入社会的我有点不太适应。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需要些时间来适应和磨合。接触的对象完全不同,学校里接触的都是温文尔雅的教授、亲切纯朴的同学,而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对象。从事的工作也与想象中相差甚远,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以及很多临时应急的工作,感觉自己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完全无法应用。心态的调整,自我定位的转变是在同事前辈的帮助引导下,自我不断调试下慢慢转变的。工作中曾经遇到一位来访的老人,哭诉半天也没讲清楚自己的诉求,我只能听她哭诉并给予安慰,但是具体还是帮不上忙,后经过同事点拨了解了其真正诉求,然后从她所在的居委会了解具体情况,从相关部门了解她已享受的政策待遇,再不断协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她一定的帮助,当我为她办妥时,她感激的笑容、真诚的言语让我忘不了。经过这件事,我明确了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信念,也坚定了我加紧改进工作方法的进程。

我现在从事的职业虽然与当初的梦想有点出入,不是律师也不是执法者,但是我是不违背法律按照政策履职的。我尽可能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听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做实事。作为华政的学子,我觉得我也应该按照法律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优秀的法律人应该为人刚正不阿,有责任心,有勇气,有法律的理性,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职业素养,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对事物透彻的分析能力。作为华政人,我们应当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体现出一个有法律背景的高素质人员形象,明辨是非,理性分析事物,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冷静处理,做事有责任有担当,不卑不亢,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进步。

我个人认为,现在法学教育面临的困境是不够创新,大多停留在对现有法律的学习和教育或更多的是如何解读上,而缺乏对现有法律质疑和探索的勇气,我觉得唯有不断地分析探索,才能发现不足,健全完善法律,才能使法律愈发减少漏洞,才能更全方位地保护公众权益。我觉得法学教育可以尝试鼓励学生进行漏洞质疑证明,发散思维,补充现有法律规章的不足。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法治社会建设的加快,法律必然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和工具,它齐全则进程快速进展,它有所偏差则会影响进程速度,缓慢中前进。

至于社会上对“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脑残的一代”的评价,我认为我们的时代特征并不完全是由于我们自我形成的,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多重因素,但是给我们时间我们会证明,未来是我们的,我们也会担负起建设好国家的重任。作为“80后”,我们这一代现在不仅担负着建设的重任,我们还承接着前辈代代相传的使命和责任,也都做的有声有色。“90后”也终有一天会离开校园迈向社会挑起大梁扛起重任。因此我觉得,社会应该多给予一点宽容,多一份期待,给一点时间,每一代都会在自己的时间点上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对于在读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学习依然是大学的主题,不论你考进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调剂专业,喜欢的请认真学习,努力研读,考虑是否会继续深造。不是最钟爱的,可以考虑通过努力进行转专业也可以研读二专,多方面发展,更可以通过课余的学习掌握其他的知识。大学学习收获的学习能力可能比知识本身还要多。但是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收获和提升。学习的热情、学习的能力一旦养成,那将会受益终身。

至于生活,生活的哲学处处皆是,学会把握生活的人才是最快乐的。学习也好,社会实践也好,甚至学生会社团活动也罢,哪怕只是与同学室友一起玩乐,好好珍惜这年轻的四年。大学好比一个广阔的海洋,容纳着不同性格的人。有一群要好的朋友很重要,他们会与你分享快乐,也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一起度过难关。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因为有他们你才不用一个人孤独地吃饭学习,是他们和你一起构筑了你大学四年的美好回忆。

学到一点知识,参加一些活动,拥有三五好友,回首四年你会发现你的大学是值得留恋的。你的学习、做事、做人都会更加成熟。在这四年里,你会构建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价值体系;在这四年里,你会明白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学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这四年里,你绽放过,枯萎过,张扬过,低调过,笑过,哭过,追逐过,舍弃过,将自己的棱角慢慢地磨圆。因此,请认真对待大学四年,把它们深深地刻进我们的生命里。

我只是众多华政校友之一,随遇而安,在校时我做好自己该做的本职——学习,学有余力时参加一些学生会和社团工作,认识了更多的人,结交了一些合得来的朋友。毕业后,按照自己的规划进入机关工作,稳步前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但求工作无愧于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责任心和良心,也对得起华政的名号。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希望自己能有一日成为“今天我以华政为荣,明天华政以我为荣”的校友。现在的我,初出茅庐,还是社会新鲜人,顶着“华政”的光芒,不算优秀,但也不骄不躁,明确自己的定位,时刻以“笃行致知,明德崇法”要求自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力求不凡。这些年有过自豪也有过遗憾,自豪的是我曾在华政求学,在校期间无论学习、学生会工作都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称赞,遗憾的是身为华政学子没有系统研读过法律课程,法学知识不够完备,期冀日后在工作中能够继续努力。成为公务员算是我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此我将努力学以致用,将华政精神融入到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去。